今天,我们该怎样认识“共同富裕”?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党在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之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延展和庄严承诺,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对于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日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教授王若磊对共同富裕的政策意涵进行了深度阐释,一起来看。
来源 | 《学术前沿》杂志及人民论坛网(rmltwz)
转载请注明来源
如何准确理解“共同富裕”的政策意涵?
1、旨在防止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而非针对合法收入和合理差距; 2、旨在建立更为公正的分配机制,并非取缔高收入或将收入拉平; 3、旨在使发展惠及所有人,而非只惠及少数人; 4、旨在强调更加重视民生福祉,转变过去单纯追求增长速度的导向; 5、强调“共同富裕”并非要转移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发展依旧是第一要务; 6、强调“共同富裕”并非要打击资本、遏制资本、抹杀其贡献,而是反对资本无序扩张; 7、强调“共同富裕”并非要限制技术发展和科技进步,而是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8、意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动能; 9、共同富裕不是均贫富,不是要求结果平等、同等收入; 10、共同富裕并非要超越阶段、一步到位、一蹴而就,而是要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尊重客观规律。 |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可采取哪些重点举措?
1、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普遍性地大幅提高人民收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 2、健全收入分配机制,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 3、完善税收征管体制,强化税收征管公平性,防止高收入者以各种看似合法的方式进行避税,减轻中低收入者和普通劳动者的税负;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供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5、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防止金融手段和新技术成为影响公平分配的重要要素; 6、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结构性障碍; 7、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不仅指物质层面,同样包含精神维度。精神富足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面向。 |
更多精彩观点
01
全面把握“共同富裕”的意义价值
从初心使命把握共同富裕的目标。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共同富裕是人民幸福的根本表现,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真正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自建党之初,党就旗帜鲜明地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70多年前党成功领导革命建立新中国,进一步明确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40多年前改革开放推动发展,党依旧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标确立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经过百年接续奋斗,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此时,在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后,党再次明确重申“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现了党始终未忘初心使命、信守执政承诺,未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目标,未忘社会主义政党根本属性,在现代化国家建设过程中将更多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从问题导向把握共同富裕的目标。
当前贫富差距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可能会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步伐: |
一是收入不平等程度在高位徘徊。据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期,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0.31攀升至0.45,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0.25上升到0.36,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0.18上升到0.33。而从2013到2018年,我国收入不平等继续在高位徘徊,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保持在0.462~0.473之间。同时,2015年我国收入前10%群体财富份额占社会财富总额的67%,2018年该群体收入已是最低10%人群的10.9倍;
二是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当前我国东部省市人均GDP均超过7万元,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标准;但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均GDP普遍低于7万元。2019年北京市的人均GDP(16.4万元)是甘肃省(2.62万元)的6倍多;
三是城乡差距依旧较大。2019年我国年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64:1,城乡居民消费比为2.38:1。城乡间在医疗、教育、生活品质方面差距更大。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能提升社会整体福祉和收入,能为扩大内需和建构国内大循环奠定坚实基础;更优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同样能够缓解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进而有效促进消费;共同富裕形成的社会平等和社会流动能带来更多活力,为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强劲、更大范围的动力;普惠的教育健康等公共服务还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人力资源基础。
从文化传统把握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强调重视民生福祉,内在契合并延续了传统中国民本主义的政治社会理想。《尚书》有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提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礼记》言及“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传统中国自上古时期即奠定了为政以德、仁政爱民、政在养民的治理理念。之后历代善政均重视敬天保民、体察民情,政策上轻徭薄赋、重视生计、救济赈灾、抑制兼并、摧破豪强。共同富裕与民本厚生主义一脉相承、内在契合又有所推进,在小康、安宁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大同标准。
从社会主义本质把握共同富裕的目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使命,不仅是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还在于这个现代化国家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曾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和应有之义,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持续向这一根本方向迈进,不断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
从新发展阶段把握共同富裕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这意味着我们将从注重经济增长速度走向注重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享发展的新阶段。此时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说明了党中央明确在新发展阶段坚持发展作为执政第一要务的基础上作出重大战略延展,以共同富裕为导向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注重发展的公平性与共享性,更加彰显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推进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迈进。
02
准确理解“共同富裕”的政策意涵
共同富裕是党的初心使命,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局期,党中央重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突出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并要求“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些要求和举措一经提出立刻得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认同,不过当前也有一些人存在模糊认识、持观望态度。因此必须准确理解和领会其政策意涵,这有利于强化对党中央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的信心,有利于推进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落实党中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根基。
事实上,党中央的表述是清晰明确、用词审慎的: |
首先,“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明确其方向性和坚持性,说明党在新征程作出了重大战略延展,从注重发展速度到注重发展的公平性和共享性;同时其方向性表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并未要求一步到位、立即实现,而是要“量力而为、尽力而行”“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其次,“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说明提出的方向和目标并非只是政治口号和远景目标,而需要有切实举措、见到实效;
再次,强调“强化反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明确了共同富裕不是反对资本金融参与经济发展,不是抹杀其积极贡献,更不是取缔其合理收入,而是从强化监管的角度反对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展,防范金融风险,防止平台垄断,降低超高不合理收入,保护劳动者和中低收入群体生计,共享社会发展福利;
最后,“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这说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政策不仅意在促进消费、建构国内大循环,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强动力和有效激励,更重要的是,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体现,展现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关系着党的执政根基和民心向背。
基于此,对于当前提出“共同富裕”的目标与政策可作以下深入理解: |
第一,旨在防止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而非针对合法收入和合理差距。贫富差距过大在道德、经济和社会层面均不可欲,背后也隐含了分配不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贫富差距有拉大趋势。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决不会对贫富差距问题不闻不问,放任贫富差距拉大也会导致经济发展迟滞、社会矛盾激化。当前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意在防止这些现象的发生,给基层民众更多关注,让老百姓从发展中真正受益,“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与党中央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的逻辑一脉相承;
第二,旨在建立更为公正的分配机制,并非取缔高收入或将收入拉平。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并不否认企业家、经理人、科技人员等基于创新、技术、知识、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可以获取高收入,因为它是根据市场评价和贡献程度获得的合理收入,也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效激励。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只是反对利用由这些优势或强势地位建立起的独占或不当致富或攫取超过合理程度的超高收入,并反对压缩或削减劳动者应得份额和社会大众应得福利,它要求以法治化和市场化方式保持社会分配的动态公正;
第三,旨在使发展惠及所有人,而非只惠及少数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福利整体增进、人民普遍受益,但惠及程度并不均衡,少数优势者受益更多,城乡间、城市间、阶层间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也有较大差距,甚至出现“福利倒挂”的现象。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旨在在迈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的过程中纠正这一现象、解决这一问题,防止出现优势者得到更多、弱势者获利有限甚至被剥夺的情形,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大多数普通人,特别是对劣势者进行更多倾斜和补贴,向实质的基础平等不断靠近;
第四,旨在强调更加重视民生福祉,转变过去单纯追求增长速度的导向。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试图表明我们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中将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增进民生福祉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之上。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民生福祉也已取得长足进步,但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与发达国家相比依旧有不小差距。例如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胜利,但相对贫困问题依然突出,大量低收入人群生活艰辛。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意味着进一步的民生福祉改善与提升将是新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
第五,强调“共同富裕”并非要转移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发展依旧是第一要务。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是要放弃或改变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实现共同富裕,基础仍然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首先达到富裕水平。当前我国经济体量虽大但人均不高、质量不高,刚刚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仍处于冲关期。唯有不断做大蛋糕、保持一定增速才能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才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能更好地分配蛋糕。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是共同富裕的基础与前提;
第六,强调“共同富裕”并非要打击资本、遏制资本、抹杀其贡献,而是反对资本无序扩张。资金资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巨大贡献,也具有相对稀缺性,但强调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意在防止其滥用强势、优势地位使资本收益率大幅超过国民收入增长率,攫取过高收入、超过合理限度;更意在防止社会出现“食利阶层”,坐拥资本和特权不劳而获、与民争利,挤压普通劳动者收入。坚持共同富裕要求包含资本、知识、技术、管理在内的各生产要素必须根据市场规律和贡献程度合理分配收益,保持动态公平的比例;
第七,强调“共同富裕”并非要限制技术发展和科技进步,而是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实现共同富裕更要强调科学技术的引领作用,鼓励创新和突破,鼓励平台经济和头部企业做大做强。其主要意在防止金融过度创新引发过多泡沫、过大风险及对普通人血汗劳动收入的掠夺,防止平台利用资本技术资源优势不正当竞争、恶意收购形成垄断,防止利用互联网金融、区块链等技术优势获取超限收入,并进一步防止技术、资金等方面优势扩展到社会领域,导致阶层固化和社会不平等;
第八,意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动能。在当前新发展阶段开局期,党中央强调坚持共同富裕方向也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能够整体提升居民收入和社会福利,有利于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建构国内大循环;其推动形成的更为公正的收入分配格局能为创新和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激励,能激发更大范围的活力和动力;普惠的教育健康等公共服务还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人力资源基础;
第九,共同富裕不是均贫富,不是要求结果平等、同等收入。共同富裕不反对收入差异,但要求此差异是公平、合理的,是根据贡献程度、市场规律等形成的合理差异。后者同时能带来类似“多劳多得”的激励效应,绝对平等和差距巨大反而无此效果,本身也并不公平。共同富裕不会抹杀和忽视个人努力、能力、选择带来的收入和财富水平的差异。由于懒惰、冒险或个人偏好等造成的收入区别是合理的,共同富裕不会取缔这些差别,仍会凸显“个人责任原则”;
第十,共同富裕并非要超越阶段、一步到位、一蹴而就,而是要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尊重客观规律。党中央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奠定较为充实物质基础后才适时强调“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和举措的;同时指出在现代化国家建设开局期甚至较长一个阶段内,共同富裕仍是方向性要求,明确强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兼顾需要和可能,并未要求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立即实现,这些要求和任务是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
03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点举措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普遍性地大幅提高人民收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首先要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同时要优化收入结构,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并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显著增长,确保居民可支配收入与GDP同步增长。
健全收入分配机制。
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 |
一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有效提升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二是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重要政策目标,并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使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能够跨入中等收入群体;
三是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四是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
完善税收征管体制。
完善累进税制度,适时考虑将个人所得税区分为劳动所得税和资本资产所得税,降低劳动所得税税率,征收资本资产所得税;完善财产税制度,强化税收征管公平性,防止高收入者以各种看似合法的方式进行避税,减轻中低收入者和普通劳动者的税负。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的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供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
一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二要强化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优待弱势群体、防止福利倒挂、保障实质平等;
三要提高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托幼、养老、家政、住房等影响生活品质的新问题;
四是畅通社会流动、防止阶层固化,让人民享有更多公平感、幸福感和认同感。
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防止金融手段和新技术成为影响公平分配的重要要素。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发展和高科技创新,但要依法规范发展。要加强规制,提升监管能力,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缩小利用技术和资本优势导致的巨大收入差距。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结构性障碍: |
一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进一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二要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三要提升城乡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促进农村土地资源高效流转,提升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
四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使农村居民在新城安居乐业;
五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欠发达地方发展,推动边疆、老区、民族地区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不仅指物质层面,同样包含精神维度。
精神富足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面向: |
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推进社会文明礼仪行动,使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二是形成理性、友爱、务实、坚韧、正气的社会氛围,实现公民精神自足富足;
三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四是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努力使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贡献、赢得世界尊重。
原标题 | 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共同富裕内涵与要求